来源: 江西晨报 作者: 2025-08-07 20:21:40
▲炎炎烈日下,汪洋坚守在一线岗位。
晨报讯(记者 程玥) 从江西省博物馆的文化瑰宝,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历史探秘;从千年名楼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到八一起义纪念馆的红色记忆……这个暑假,江西的大景区游客如潮。高温天气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江西经纬,用语言传递赣鄱文化。他们是导游,景区当之无愧的“形象代言人”。七月末,记者跟随国家高级导游汪洋的脚步,亲身感受了一回高温下导游的辛苦与收获。
高温天日行两万步
丈量赣鄱大地文旅热土
今年以来,我省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量质双升的格局,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5.09%,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增长13.86%,人均消费同比增长8.35%。如今,文化游的火爆更让省内景区客流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暑期出游高峰期已至。
7月31日下午,南昌气温超过37℃。江西省博物馆前往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汪洋刚停稳车,便拿出工作时的常备行头:一顶遮阳帽、一个平板电脑、一部随身讲解器。
今年的客流高峰来得早、流量高,这无疑对省内各地景区和导游提出更高要求。汪洋告诉记者,自暑期以来,他每天至少要接待2个旅游团队,穿梭于南昌的各大景区之间。“我每天开车的里程数超过100公里,早上7点离家,直到晚上7点才能返回家中。”汪洋笑着说,“导游这份工作是个体力活。我每天步行的时长不少于7小时,步数超过2万步是常态,所以想要干好导游,首先就得练好站功。”
室外的高温让不少游客汗流浃背,汪洋脸上也早已布满汗珠。在江西省博物馆内,他全情投入地向游客们介绍着一件件珍贵的展品。这已经是他担任地接导游的第10个年头,同样也是他经历的第10个酷热难耐的暑期。“现在还不是南昌最热的时候,以前遇到40℃高温时,甚至会出现耳鸣的情况。”汪洋感慨道。
画示意图因客施讲
让历史“走出”展柜
“这是一场盗墓引发的考古,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豫章郡……”步入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行至《罗马帝国与西汉帝国疆域示意图》前,汪洋向游客娓娓道来。只见他掏出放在帆布包里的平板电脑,指尖快速在屏幕上滑动,写下“汉武帝”“刘贺”“霍光”“汉宣帝”等关键词,并借助线条、箭头等画出简单示意图,深入浅出帮助游客理解海昏侯相关历史文化。
汪洋是地地道道的江西人,如何在介绍景点时讲好家乡故事,让不同种类的游客在江西拥有独一无二的出游体验,是他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课题。经过10多年的打磨,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因客施讲,因团施行”。
汪洋解释称,游客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不同,大都受3个因素影响,即游客所属的客源地,游客所读的专业,游客的职业。在他看来,同一套讲解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群体。“加上大多数游人不会重复去同一个景点。所以我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讲解,让游客对江西留下好印象,觉得不虚此行。”
刘贺为什么叫海昏侯?刘贺是怎么生活的?面对团内游客提出的问题,汪洋一一悉心解答。在他的生动讲解下,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透过那金灿灿的金器、斑驳的青铜器以及古老的竹简,真切地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正如海昏侯博物馆前言中的一句话所言——“大汉灿烂,一侯可窥”。
“不同于一般的流水线讲解,汪老师引经据典,加上示意图解释,我们全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如同窥见了两千多年前江西百姓的生活以及辉煌灿烂的大汉历史。”来自浙江宁波的张女士对此次文化深度游十分满意。
方言解码文化
让游客乘兴而来意满而归
“七月三十一,夜半闹嚷嚷,手榴弹、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连廊内,汪洋用南昌方言为游客唱起这首曾经在大街小巷流传的民谣。独特的方言和生动的演绎,瞬间吸引了游客们的注意力。
在高温环境下带领团队进行导游工作无疑是一项挑战,对于游客来说同样如此。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时间在室外或者有些需要排队的热门景点,游客们容易焦躁不安。为确保游客在高温中也能保持兴趣,汪洋总结出了一套“接地气”的导游话术。例如,在介绍滕王阁时,他会幽默地说:“白蹭一顿饭,带火一座楼;只要《滕王阁序》在,滕王阁就在……”风趣的表达方式,不仅让游客们更容易记住景点的特色,也为旅途添色不少。
“游客不远千里来到江西,我是他们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江西人,纵使高温天气炎热难耐,我也希望把赣鄱文化更好地传递给大家。”汪洋挽起袖子,露出了明显的“导游专属色差”,这是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留下的印记。“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每位游客乘兴而来,意满而归,这样才算不辜负他们的信任。”
编辑:邓兰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5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