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品牌 > 晨报旅游 > 文章

灵山大儒娄谅与王阳明:以“谅”为桥的思想相知

明朝的思想长卷上,总有些相遇如星子相照,不炽烈,却温润。就像灵山大儒娄谅与心学宗师王阳明,他们的交往,恰如“谅”字本身——以理解为基,以包容为桥,在思想的差异里,照见君子相交的本真。

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江西广信上饶人。他自幼浸在经史与烟霞里,性情如山间清泉,澄澈而执着。作为正统儒学的坚守者,他奉经典为圭臬,将“格物致知”的功夫,下在对万物的体察、对典籍的深耕里,笃信千年传承的智慧,是修身立世的根本。

图|杨晓明

1489年,18岁的王阳明带着新婚夫人诸氏,离开南昌准备回老家浙江余姚。途经广信(今江西上饶)时,他舍筏登岸,专程拜访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学家娄谅。彼时的娄谅,已是68岁的大儒,正带着几百弟子讲学。他是吴与弼的高徒,深受理学三昧,还喜欢佛道二家思想,善于静坐,并把静坐当成是步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

王阳明见到娄谅后,便向他请教如何成为圣贤。娄谅自信满满地回答:“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而获取的。”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王阳明一直以来渴望成圣的心灵。他又问娄谅:“为万世开太平是不是通往圣贤之路的捷径?”娄谅大摇其头,说:“不是,绝对不是。”此后,他们还就宋儒格物之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娄谅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学,强调“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深悟之,从此始慕圣学。

图|郑群

这次会面,对王阳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娄谅让王阳明明白了圣人可学而至的道理,坚定了他成圣的信念,也为他日后创立心学埋下了伏笔。而对于娄谅来说,王阳明这个早慧的青年,也让他看到了儒学传承的希望。

此后,他们虽未再有更多的当面交流,但娄谅的思想一直影响着王阳明。三十年后,王阳明平叛宁王时,娄谅的孙女正是宁王妃,因力劝宁王不要谋反无果,自己跳河而死,这也算是两人之间的另一段因缘了。

娄谅的“谅”,是刻在名字里的智慧。他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思想相交,从不是让对方成为另一个自己,而是在“我不同意你”的同时,依然能看见“你与我同样真诚”。就像他与王阳明,一个守经,一个开新,却因这份“谅”,让彼此的思想在明朝的天空里,都活得更明亮。

图|徐新柱


责编:周震琴

校对:朱翔

复审:龚冰

审签:杨鸣


热点
  • 热播视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5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