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新闻 > 首页热点 > 文章
从学徒到全国劳模,十年磨一“锉”

“95后”杨准正在0.01毫米间亮“绝活”

▲杨准正用锉刀打磨工件。


晨报讯(曹凡圣 记者 程玥) 一身蓝色工装,手握锉刀,凝神屏息,他手工打磨工件,在方寸之间实现0.01毫米的精准刻度。他是一名“95后”青年,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铃汽车”)智能装备中心工程车间工程一组班组长——杨准正。


始于一份兴趣 种下一粒“种子”

2012年,杨准正背上行囊,从老家丰城来到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求学。“当时家长只是想让我学一门谋生的手艺。”杨准正说。这也是他大多数同学最初的想法,但他有个优点——有耐心。“他在学校就是一个很能耐得住性子的人,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磨炼技术。”一旁熟悉杨准正的同事告诉记者。

据杨准正回忆:“江铃汽车作为一家老牌制造型企业,在职业比赛中很强势。一次参赛中,我看到专业组夺魁队伍走上奖台,他们都是身着蓝色江铃汽车工装的前辈。老师便告诉我们要好好学,将来有机会进入江西本土企业工作。”


成于刻苦钻研 不断适应变革

2014年9月,杨准正向江铃汽车投递了简历,经层层选拔,他被录用了。“集团经常举行技能竞赛,那年12月,我师父给我报了名。”谁也没想到,这个进厂仅三个月的学徒工拿了第一名。正因为这一成绩,杨准正被纳入袁政海大师工作室(袁政海于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学员身份进行培养。

在无数次的锉刀打磨、技术攻坚、总结复盘中,杨准正进步迅速。他曾带领团队仅耗时三天便完成焊装全顺线体40余个工位的机械改造,在保障订单顺利交付的同时节省了200余万元开发费用。

面对智能制造的转型浪潮,杨准正主动拥抱变革。2019年,他第一次接触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制造中有很多机器人的语言设置都是英文,他说:“我看这些英文就像在看‘天书’。”当记者问其解决办法,他回忆道:“当时大量机器人是从外部采购的,这些厂家来人时,我就跟着他们学编程、调试、安装,慢慢就熟练了。”

除了学习新技能,杨准正也没忘提升传统技能水平。为达到竞赛中“手工打磨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六分之一)的工件精度”的要求,他舍弃了熟练的操作手法。“我原来的手法在其他比赛中也能拿第一,但达不到0.01毫米的要求。于是我跟着师父重新练,光基本功就练了3个月,加上后续改进,前后练了大半年。”杨准正告诉记者:“磨出一手老茧都不算什么,经常有细小铁屑扎进肉里,洗手都很疼。特别是比赛时要用酒精清洗工件,整只手泡到酒精里,那种痛感一辈子都忘不了。”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苦练技能,终于在竞赛中夺得了第一名。


传承工匠精神 践行强国使命

在杨准正的师父袁政海看来,师父不仅要传授技艺,还应在工作中发现徒弟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助其形成属于自身的工匠精神。“我叫他‘杨三多’,想法多、思想多、手法多。希望他能长期发挥并保持自身的特点,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袁政海说。

如今,杨准正不仅成为江铃汽车首批拿下智能设备运维工技师证的员工,更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青年,朝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成长目标迈进。自2023年开始,他组织开展钳工、机器人运维工专项培训,累计授课160余课时。



编辑:邓兰香

校对:朱翔

复审:何凡

审签:杨鸣

热点
  • 热播视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5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