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新闻 > 首页热点 > 文章
人机协作解锁创意新维度,智能系统提升审校效率与精准度

2025全民阅读特刊丨AI已成为图书内容生产“超级引擎”

image.png

▲美术编辑利用AI工具加工图片。


晨报讯(郭媛媛 记者 李小聪)在信息化与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深入各行各业,图书出版领域也不例外。从市场分析、内容创作到编辑校对、营销发行,AI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全面且深刻地改变着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

不少出版从业者坦言,AI是内容创作者的“智能伙伴”,帮助人们快速高效地完成大量基础且耗时的任务,也为创作者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人机协作颠覆儿童文学创作流程

AI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故事大纲、人物设定和情节框架,快速生成初稿内容,为作者提供基础素材。编辑负责构思故事框架和梗概,AI负责行文,编辑再进行加工润色,这一合作模式不仅缩短了创作周期,还拓展了创作的可能性。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儿童侦探故事有声书《大狼侦探社》第三季于去年年底上线,全部50篇侦探故事均由编辑与AI合作完成,目前在网络平台收获了超过1.5万的收听量。这是国内出版社较早采用人机协作方式创作儿童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

“AI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行文非常快速,只要使用者提供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梗概等信息,一篇900字左右的儿童侦探故事,眨眼间就生成了。”二十一世纪音像电子出版社副总经理刘长江说。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刘长江和AI“并肩作战”,为小朋友们续写了一个个曲折离奇、推理缜密的探案故事。

而《大狼侦探社》第三季的音频仍由真人录制。“真人声音可以表达更加真挚且丰富的情感,生产出充满童趣的作品,让小朋友们沉浸在大狼侦探探案的故事中。未来我们会尝试使用AI来审校音频作品,相信它也会表现得很出色。”刘长江说。


实现“找错误”到“提质量”的智能跨越

编辑校对是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AI的引入大幅提升了其效率与精准度。自动检测文本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问题,对于AI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更成熟的AI工具还能识别逻辑漏洞、事实性错误以及行文风格不一致的情况,为编辑提供有价值的修改建议。

在江西出版传媒集团,“AI+”深度应用于内容生产、智慧营销等领域场景,“文书守正”“朗小知”等AI产品陆续推出。“文书守正”每月需完成千万字级“三审三校”智能化审校,通过接入DeepSeek模型,进一步优化了文本创作质量和效率,拓展多模态审校、多学科审校等功能。

中文传媒、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朗知传媒联合成立的江西朗知中文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朗知中文),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4月14日,“版慎通”AI审校系统软件培训会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举行,标志着由朗知传媒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审校部合作研发的AI审校系统,已交付给一线编辑试用。

凭借朗知传媒在整合传播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资源,以及中文传媒、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庞大语料库储备,其联手打造的AI审校系统具备双重优势,实现内容判断从“对不对”到“好不好”的跨越。

“这一系统使用了我们根据出版行业需求最新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帮助编辑减少约60%审校环节工作量。同时,AI还能根据预设的写作规范对文本提供修改润色建议,提高文本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朗知中文负责人顾宇介绍道。


AI辅助打开画手的无限创作宇宙

《数学悦读 奇幻之旅》系列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在2024年6月推出的一套通识读本,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漫画插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面对大量的绘图需求,出版社大胆尝试,与山海观工作室合作,AI生成图片。经过7个月的人机协作,12本书1048页的绘图工作圆满完成,最终打造出了这套兼具科普与美学的读本。

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洲文化事业部编辑叶彤彤介绍,基于神经语言模型的数据检索与深度学习技术,AI协同模式显著缩短了插画师与编辑的工作时长,将原本需要耗时近两年的插图绘制与排版压缩至数月。AI还能够打破插画师个人风格限制,提供跨流派创作灵感与风格融合可能。

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特种兵学校》编辑部,画手正在使用AI工具辅助创作漫画版新篇章。然而,AI的随机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种兵学校》是军事题材小说,为它设计插图或把它改编成漫画,需要注意非常多的细节问题,AI有时会出现与事实有出入的情况。因此,美术编辑和画手仍需在AI生成的基础上仔细检查是否有错误,再进行修改和完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作家八路工作室”负责人朱莹介绍道。

朱莹认为,在AI辅助画手创作的过程中,人与AI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导演”与“演员”:画手是创意的掌控者,负责构思、指导和最终把关;而AI则是高效的执行者,快速实现创意,并提供多种可能性。以前,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多个不同动作费时费力;现在,画手只需要下达准确的指令,AI就能够“不知疲倦”地完成重复性工作。


找到AI效率与人类智慧的动态平衡

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创意和质量把关是编辑的本职工作。尽管AI能够快速生成初稿内容、智能提供修改建议,但其有时缺乏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人的角色依然不可替代。

江西高校出版社高教职教出版中心学术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游贯亮对比评测了多款AI智能审校工具,他发现:有的在书稿前后查重、标题层级校对方面有优势;有的可以校对图片、检查逻辑性问题、核查重要讲话原文;还有的可以提供网页报告、AIGC生成检测,或支持对话式审校建议等。在他看来,AI审校工具提供的新视角可辅助编辑优化内容,遇到复杂语境或隐喻表达时,编辑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综合考虑AI提供的建议来进行人工复核。

数据是AI的“燃料”,它是人工智能系统学习和决策的基础,高质量的数据可以提供准确的样本和标签。

在创作《大狼侦探社》第三季之前,刘长江就把前两季的所有故事文本“投喂”给AI,让其学习这部书的行文风格,使其生成内容更加接近现实所需,减少后期加工润色的工作量。此外,编辑还要确保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关注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这些都需要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参与。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AI与图书出版的深度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未来,出版机构需要积极适应技术变革,加强对员工的AI技术培训,培养既懂出版业务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出版从业者也需要提高版权意识,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不盲目依赖AI技术,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编辑:袁云飞

校对:朱翔

复审:何凡

审签:杨鸣

热点
  • 热播视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5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