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品牌 > 晨报旅游 > 文章

【灵山文化】辛弃疾笔下的灵山山水

辛弃疾笔下的灵山山水,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精神张力的山水描绘之一。这座位于江西上饶的道教名山,不仅是词人退隐生活的地理坐标,更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在其629首存世词作中,如《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和《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等,直接以灵山为主题,构建了一个“雄深雅健”的山水意象体系,映射出南宋文人在时代困境中的精神追求。 

图|郑群

地理坐标中的精神图腾

辛弃疾用“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描绘灵山的动态山势,赋予静态山水以军事意象的动态生命力。这种“驰”与“旋”的矛盾,隐喻了词人内心壮志与现实的冲突。他将松涛比作“十万长松”的军队,戏谑中暗含孤愤。在灵山修建的齐庵茅庐,成为他精神困境的突围之地。他在此享受自然馈赠,同时流露出对时局的关切,如《西江月·和晋臣登悠然阁》中的“一柱中擎远碧,两峰旁倚高寒”,表面写山,实则自况,暗示自己虽处江湖之远,仍怀壮志。 

图|李化武

图|林嵩

意向体系中的精神密码

灵山的青山在辛词中既是知己,又是桎梏。这种矛盾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尤为突出,借酒兴纵论天下,豪情中暗藏无奈。灵山的山势,恰似他内心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激烈碰撞。而灵山的“长松茂林”则是他精神力量的源泉,松树“直节堂堂”象征着他高洁的品质。松涛的轰鸣,既是自然天籁,也是他内心壮志未酬的回响。

图|刘远康

精神内核中的生命悖论

辛弃疾常以陶渊明自况,却在灵山完成了对陶渊明精神的超越。他在醉态中寻求超脱,却又难以割舍功名执念。这种矛盾在《鹧鸪天·博山寺作》中升华为哲学思辨。灵山不仅是个人隐居地,也是文人雅集的舞台。辛弃疾与陈亮的“鹅湖之会”虽未直接发生在灵山,但其精神气质与灵山意象一脉相承。他的灵山书写充满自我解构,如《卜算子·饮酒不写书》中的酗酒对抗现实荒诞,以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醉态清醒与清醒沉醉交织。这种悖论最终升华为生命绝唱,而灵山正是这一精神历程的地理见证。 

图|朱晓健

图|黎明辉

文化遗产中的现代性转化

辛弃疾的“灵山情结”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铅山瓢泉以“稼轩瓢泉酒”延续饮酒传统,上饶灵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游客在山水间感受稼轩词的精神张力。他的词作被谱成现代民谣,在鹅湖书院回响,实现了古典诗酒文化的当代转化。从带湖到瓢泉,从灵山到黄沙道,辛弃疾的山水书写既是个人精神的史诗,也是时代命运的缩影。他以酒为舟,以诗为桨,在理想与现实的惊涛骇浪中颠簸,在历史与未来的时空长河中摆渡。

辛弃疾广场|刘雄

图|余剑辉


责编:周震琴

校对:朱翔

复审:龚冰

审签:杨鸣


热点
  • 热播视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5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