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江西晨报 作者: 2025-02-14 08:56:34
▲图为睿达新能源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车间。
▲工作人员正在拆解回收来的废旧动力电池。之后,这些电池将通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方式实现“变废为宝”。
晨报讯(记者 李小聪)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成关注焦点。近年来,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宜春纷纷拔地而起,争相掘金这片“千亿蓝海”。面对数量庞大的退役动力电池,相关企业如何让废旧电池“变废为宝”?未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路在何方?带着这些问题,晨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梯次利用、再生循环 将废旧电池“吃干榨尽”
春节假期后,江西众多企业纷纷开工。作为一家专注于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回收循环利用、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位于宜春市万载县的睿达新能源也开启了忙碌模式。
记者走进该企业回收车间看到,各种废旧动力电池分门别类地流入数个不同的拆解工位。根据属性、材料等特点,每一块电池被细分为10余种材料,然后进入下一个加工车间。
回收的动力电池如何进行利用?睿达新能源循环利用工程中心技术工程师宋玄告诉记者,废旧电池“变废为宝”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就是将性能较好的退役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后,降级应用于电量需求不高的场景,譬如低速车、工程车、储能柜、太阳能路灯等。”宋玄表示,对于那些衰减严重的动力电池,则通过再生利用发挥价值。经过拆解、破碎、分选、材料修复或冶炼等处理,提取废旧电动力池中高价值的锂、镍等金属,投入到电池生产线上,实现再利用。
另外,睿达新能源董事长李森表示,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高效回收处理,不仅可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还可以防止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的流失,减少对原生矿产资源的依赖。目前,睿达新能源建有4万吨磷酸铁锂电池梯次利用与正极材料工程项目,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产线年处理量达12.4万吨。
市场潜力巨大 越来越多企业入行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统计,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已超过58万吨,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废旧动力电池“变废为宝”的蓝海赛道。
“推动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有利于降低废金属、废电解液等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推进中心副主任梁海燕告诉记者,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宜春市的首位产业,通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已拥有覆盖锂资源采选冶、锂电池关键材料、锂离子电池、锂电池应用、锂电池回收等主要环节的全产业链条,构筑了龙头拉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产业梯队。
据悉,目前,宜春已投产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的企业就有5家,其中睿达新能源、华赛新能源、海池新能源已获得国家工信部行业规范“白名单”企业认定。睿达新能源除了获得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双资质外,还以13万吨动力电池年处理能力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此外,宜春市目前还有宜源新材等7个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宜春废旧电池综合利用能力。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按照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的行业算法,当动力电池衰减至初容量的80%以下,应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而早期的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致为5~8年,据此测算,早期装机的动力电池将在2023年至2030年迎来大规模退役。
面对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的“风口期”,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行业已形成有一定规模,但仍面临回收成本较高、利用率较低、行业技术不规范等诸多不完善等问题。
记者走访中,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在发展初期尚无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由于“门槛”较低,虽然国家工信部通过树立行业准入“白名单”来督促规范行业发展,但仍有不少缺乏生产资质和技术较弱的小作坊在抢占市场,造成“大企业干不过小作坊”“行业规范企业吃不饱”等处境。
另外,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渠道的多样性导致了电池一致性较差,一站式回收处理面临诸多阻碍,给梯次利用带来了难题。有业内人士表示:“梯次利用的目的就是拿来做产品,而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电池琳琅满目,要把它规范成为标准的产品(很难),这个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问题。”
拓展上游、延伸下游 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面对数量庞大的退役动力电池,如何帮助企业解决系列难题?未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将走向何方?
对此,梁海燕表示,他们正在逐步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监管机制,组织实施好“三个强化”专项行动。一是强化准入门槛,严格把控废旧动力电池收集、综合利用企业的许可准入关口;二是强化行业监管,组织对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实行“一企一档”精准化管控;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坚决打击作坊式回收拆解动力电池等环境违法行为等。
“在产业布局上,将集中打造以宜春经开区、袁州、万载为核心区,辐射宜丰、奉新、丰城等地协同发展,构建出宜春特色的动力电池制造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废弃—回收—再生产—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合作模式。”梁海燕告诉记者,他们将紧紧围绕新修订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培育打造一批行业规范准入“白名单”企业。
另外,还积极开展向上游拓展和向下游延伸工作布局。向上游:建立与电动汽车制造商、电池生产商等深度合作关系,确保废旧电池的稳定供应;向下游:将回收材料进行再制造、再利用,形成广泛应用于电池制造、冶金、化工等领域等材料产品,形成闭环产业链,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整体推动宜春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编辑:袁云飞
校对:朱翔
复审:何凡
审签:杨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5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