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新闻 > 首页热点 > 文章
野生与人工栽培、采集、加工、销售……

一颗南酸枣的“甜蜜”之旅

工人在生产车间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南酸枣在车间经历筛选、清洗、煮果、剥皮等工序,被制成酸枣糕、酸枣粒等食品。


陈华兰靠捡南酸枣补贴家用,一个月能挣个好几千元。


晨报讯(记者 程玥)10月16日清晨,在江西赣州崇义县扬眉镇扬眉寺村葫芦洞山林里,一颗颗南酸枣,从数十米高的枝头跌落。农户陈华兰用镰刀拨开杂草,俯身拾起果实丢进竹筐,身后群山连绵起伏,筐内金黄色小果,即将酿出新一季的“甜蜜”,开启一场升值之旅。


家家户户开启“捡枣”模式

每年八月至次年元月,正值南酸枣陆续黄熟落地时期,陈华兰清晨7时许便会开始一天的“捡枣”工作。一把柴刀、一个竹篓、一副手套,外加一个用窗帘布和蛇皮袋缝制成的简易挎包,是她的常备行头。陈华兰的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她靠着捡南酸枣补贴家用:“南酸枣会散发出香味,山中的鸟兽都爱吃,我一天最多能捡200斤,少的话也有八九十斤,送去收购点,一个月能挣个好几千元哩。”

距离陈华兰“捡枣区”不远处,便是南酸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这片保存林占地300余亩,汇集了从全国11个省市收集的南酸枣优良家系。在葫芦洞乃至整个崇义县,如陈华兰一般通过南酸枣增收致富的农户还有许多,更有甚者承包山林种植南酸枣树,按照每公斤4元的市场收购价,每亩南酸枣产值可达4800元。

更让崇义人骄傲的是,南酸枣这种古老野生物种,被当地农人赋予新生。南酸枣糕的制作是崇义家家户户信手拈来的技艺,兴盛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18年,崇义南酸枣糕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外界认识江西的一张味觉名片。


百姓在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步入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南酸枣果酸甜的清香。在原料收购车间,一辆辆载着南酸枣的运输车依次排队,等候验收、称重交售……南酸枣在此经历筛选、清洗、煮果等工序,被制成食品送至消费者手中。

鲜为人知的是,过去南酸枣果实营养、质构、风味物质不明,高端产品开发受限。加之,枣糕加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副产物存在浪费和污染等问题,制约了南酸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南昌大学“梅园之家”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团队潜心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我们弄清楚南酸枣‘为什么好吃’,并攻克南酸枣味酸涩、口感粗、营养保持难等技术瓶颈,发明多级变温干燥褐变控制等关键技术,”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陈军如是说,“此外还研发了南酸枣剥皮机、肉核分离机等关键设备,实现南酸枣糕加工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在南昌大学的科技助力下,南酸枣已成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果。江西省南酸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继延告诉记者:“酸枣糕、酸枣粒就是用南酸枣做成的。小小的果实已成为崇义年产值超5亿元,带动2000户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科技赋能“吃干榨尽”南酸枣

种植与加工是“孪生兄弟”,百姓在地里种出新滋味,工厂赋予“新身价”,缺一不可。在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允圃看来,将一颗南酸枣“吃干榨净”是做深农产品精深加工这篇大文章的关键。

“我们通过科学处理将南酸枣核,从食品加工废料转化为高值化油炭产品。”据王允圃介绍,“比如对南酸枣核经过连续热解形成的生物炭,就是一种多孔材料,它可以在废水处理和油脂脱色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南酸枣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南酸枣资源,从单纯野生资源采集到作坊加工,发展成集野生与人工栽培、精深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古老的物种在崇义人和科研人员的孜孜以求中焕发新的生命。



编辑:邓兰香

校对:朱翔

复审:何凡

审签:杨鸣

热点
  • 热播视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4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