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新闻 > 首页热点 > 文章
从春日里的“捎栽禾”到夏天的“斗牛会”,从婺源“晒秋”到会昌“拜交冬”

多彩民俗尽显赣鄱农耕文化四季之韵

▲婺源“晒秋”

▲高安“斗牛会”


 晨报讯(记者 程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前正是中稻收成季,一幅幅“农人秋收图”在乡村田野徐徐展开。众所周知,在江西省境内,流传着诸多与农耕有关的习俗,如吉安清明给牛“庆生”传扬勤劳感恩美德,婺源秋季“晒秋”庆贺当年农事丰收,宜春春季“捎栽禾”蕴含浓浓乡情……这些民俗不仅趣味盎然,还展现了赣鄱农耕文化。

春日

宜春“捎栽禾”

沿袭千年传递淳朴乡情

每年三四月,正值早稻插秧时节。稻田旁时常有农家妇女或挑着箩筐、或提着竹篮行走于乡间小路前去“捎栽禾”。“‘捎栽禾’是宜春从古流传至今的一项稻禾民俗,体现了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虽然最早起源何时已无法考究,但至少有千余年历史。”宜春市袁州区文联兼职副主席彭亮如是介绍。

“捎栽禾”最早指娘家人在春耕时节去女儿的婆家探望。因早稻插秧时,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在古代,上一年存量不多的农家往往吃了上顿愁下顿。因此,娘家人担心已出嫁的女儿在婆家挨饿,也担心女婿家里春耕春种不顺利,便通过各种各样“捎”的方式去探视女儿。女儿嫁得不远的人家,就到女婿家的田边看看,若正在劳作,便回家将做好的食物拿给女婿和女儿吃,犒劳他们;若没在田边看见女婿或者女儿远嫁,便找人“捎”话自己将于何时去探望,随后带上各式各样的食物登门。

谈及“捎栽禾”这项民俗,彭亮娓娓道来:“这个‘捎’字实在贴切,精妙而隽永。‘捎’上食物去探望亲友,这是亲情、乡情的表露,对生活困难的农家可谓雪中送炭;‘捎’上祝福,把期盼、祝愿、喜气捎给亲友,祝愿农事顺遂。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轼曾在《哨遍·春词》中也用了一个‘捎’字,即‘见乳燕捎蝶过繁枝’。”

在“捎栽禾”的人们携带的竹篮、箩筐等容器中,装满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农家美食,这些美食被统称为“栽禾礼”。各种美食层层叠放在竹编器具里,金灿灿的米粑整齐地放在最上面,第二层是油亮饱满、香糯可口的豆腐角,第三层则是包着谷壳的皮蛋,当地人称之为“藏尜尜”,至今已有千年制作历史……

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经历过忙碌的正月,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放松,并为新一年的劳作做准备。数千年来,遗留下了诸如广丰蜡烛会、“剪五毒”等丰富多彩的民俗。

夏日

高安“斗牛会”

妙趣横生深蕴农耕文化

提及斗牛,人们总会第一时间联想起西班牙斗牛的精彩刺激,殊不知,每年农历五月十五,高安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斗牛习俗。不过,与西班牙“人牛搏斗”不同的是,高安斗牛是“两牛相斗”。高安有“黄牛之乡”的盛名,史料上也有“高安盛产牛”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衍生出一年一度极富娱乐色彩的民俗活动“斗牛会”。

高安斗牛主要流传于高安市祥符镇塔前土城村一带。每逢斗牛会,平日里勤勤恳恳的牛,终于有机会发一发自己的牛脾气了。脾气到底有多大,只有比过才知道。“斗牛会”拉开序幕后,在看台人群的欢声雷动中,数十头被主人精心打扮过一番、编好了序号的大黄牛在主人的牵引下神采奕奕地出场,依次进入村中下凹式地面的方形斗牛场。比赛往往分为两场进行,上午预赛,下午决赛。按照规定,两头牛分为一组,胜者晋级。

“选手”上场之前,有的主人还会打碎几个鸡蛋和水酒掺和在一起喂给牛吃;有的用刀削尖牛角,使其更加锋利;有的则用菜油擦牛身,使牛顿觉清凉、精神抖擞。比赛开始,黄牛们以天空为幕,以大地为擂,展开两两对决。赛场上,黄牛卯足力气俯首对角,亦进亦退,互不示弱;场边牛主人扯着嗓子呐喊助威,场外观众时而欢呼,时而哄笑,热闹非凡。

2006年,土城斗牛被列为高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高安土城斗牛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希望这个非遗项目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延续。”江西省高安土城斗牛非遗传承人熊尚生如是说。

秋日

婺源“晒秋”

吸引各地游人前来打卡

立秋过后,婺源篁岭村的居民又开始忙活起来。在篁岭古村中,只见那盛放农作物的晒匾依次从屋顶、窗沿上推出,晒匾上那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圆圆的绿豆分外抢眼,将布局错落有致的村庄“打扮”得五颜六色。

据悉,晒秋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但它并非婺源地区独有的。在我国湖南、安徽等地也有类似的民俗活动,各家利用自己房前屋后的空地来挂晒农作物。2014年,篁岭晒秋景观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为何婺源篁岭村的晒秋颇有名气,独具特色?其实,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莫大联系。

“我们村坐落在婺源县东部的石耳山脉之中,地势十分崎岖,自古以来就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还有人说我们是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当地居民如是介绍。正是由于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数百年来,篁岭村人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且自然条件的局限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促就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

此外,每逢“秋社日”(秋分前后),自古重耕重教的江西百姓,为表达丰收的喜悦,会举行多种庆祝活动,如送秋图、行“秋社之礼”等。

冬日

会昌“拜交冬”

希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立,建始也”,因此,古时我国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对于传统的农耕社会而言,所谓“秋收冬藏”,到了冬天便是农事休整的季节。

在古代,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这一天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无不重视。对于古代的江西人而言,在这一天除了“立冬补冬,补嘴空”之外,还有祭祖、卜岁等敬拜习俗。在会昌一带,“拜交冬”习俗流传至今。“拜交冬”并没有特别的神像,就是朝着门口拜,且只供米饭和蔬菜。

立冬这天,会昌人无论是饮食还是仪式都体现出崇尚自然的本意,作为农耕社会流传下来的习俗,当地人立冬供奉祭拜就是想向自然大地表达自己美好的祈愿,希望来年能交好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常年

赣地农谚

让稻作文化口口相传

历史悠久的传统稻作文化,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先民智慧。记者了解到,赣地先民们根据自然规律安排农事,并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民谣,这些谚语、民谣成为江西稻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赣地百姓育秧时传唱“栽禾看秧,娶亲看娘”,表明耕种水稻时要格外注重秧苗的培育,秧苗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收成。此外,还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禾耘三道仓仓满,豆锄三遍粒粒圆”等诸多口口相传的农谚,这些都是江西百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简短通俗,生活气息浓厚,且大多是通过借喻的方式预告农事,让人们轻松理解、掌握水稻种植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辛苦劳作之余,人们还不忘编唱一些歌谣来愉悦身心。万年民间就流传着“一根线,搭过河,河边嵬仂会栽禾;栽一棵,望一棵,望得禾黄娶老婆……”等趣味民谣,还有不少在农田劳作时所唱的农歌和号子,如《舂米号子》,曲调明朗、欢快,旋律优美,节奏规整,似说似唱,充分体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编辑:袁云飞

校对:朱翔

复审:何凡

审签:杨鸣

热点
  • 热播视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4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