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读本 > 文化读本 > 文章

文化中国行丨从江西四大名镇管窥赣鄱商贸文化

江西的古镇,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丰饶大地之上,熠熠生辉。它们承载着岁月悠悠的记忆,寄寓着绵延不绝的乡愁。

其中,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与河口镇,更是名扬四海,被誉为江西四大名镇。这些古镇在历史的洪流中,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逐渐崛起为商贸繁荣、文化璀璨的重要中心。它们不仅见证了江西的辉煌历史,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愁情怀。漫步在古镇的街巷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千年瓷都”——景德镇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延绵千年的窑火孕育出瑰丽陶瓷文化,成就“千年瓷都”景德镇。千百年来,无数的匠人齐聚景德,用炉火纯青的技艺烧造出不少绝世佳品。这些被称为“国宝”的景德镇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山河,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符号的象征,也让世界通过瓷器认识中国,向往中国。

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据史书上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时叫新平镇,说明在汉代,这个地区可能就在烧制陶器。景德镇从南北朝的陈朝开始烧造陶瓷。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该地所产青白瓷品质卓越,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镇曰“景德镇”。自此,“景德”二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皇帝年号,更与这座城镇紧密相连,成为陶瓷文化之精髓,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景德镇的基因自古就注入了“外向”二字。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从中亚、西亚延展至欧洲和非洲大陆。长期研究景德镇的南昌大学教授胡平说,据史料记载,1729年至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中国瓷器达4300万件。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输出的瓷器以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彩瓷为主。明清之际,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陶瓷贸易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盛况,也将陶瓷文明延续至今。历史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景德镇能工巧匠烧制的精美瓷器沿着昌江、鄱阳湖通江达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现如今,景德镇又在“一带一路”之旅中,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点,不断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促进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多元、开放、包容的气息愈加浓厚。

“中国药都”——樟树镇

樟树,一座以树为名、因药而兴的城市,这里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之美誉,这里有上千年的中药材种植、炮制历史,这里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

樟树中药文化源远流长,它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历经1800余年的发展。据方志文献记载,樟树的医药活动,自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起,著名丹术家、道教灵宝派始祖葛玄在樟树市东南的阁皂山采药行医、筑灶炼丹,开樟树药业先河。此后年间,樟树逐渐形成“药墟”“药市”“药码头”……清代趋于鼎盛,樟树有药材行、栈、号、店200余家,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

樟树,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樟树地处浙、皖、闽、粤、湘、鄂六省交通中枢,历史上为南方水陆交通要道,水运可上通两广,下达川汉、京津。宋代伊始,樟树镇就充分利用江河水运之便,聚集四方药材,加工炮制,远销国内各地甚至海外。明代赣江改道后,樟树成为赣江与袁河交汇处,港口地位凸显,药材市场更加繁荣,被誉为“药码头”。

樟树药码头(又名大码头,1970年摄)

明末清初樟树药业遍布天下,人员甚多,且多师徒相承,把药材经营的商业网伸展至全国各地,形成了全国药材行业中鼎鼎有名的“樟树帮”。樟树也由此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汇总”的药都。

以药为媒,因商而聚;药香氤氲,硕果累累。近年来,樟树大力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充分发挥药交会品牌效应、中医药产业聚集效应和中医药文化优势,不断壮大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奔跑在振兴路上的“中国药都”,迎来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中医药产业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正在樟树大地上徐徐展开。

“西江巨镇”——吴城镇

吴城镇,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鄱阳湖畔,因集镇位于吴山,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太史慈于山上筑土城得名。赣江、修河、饶河穿境而过,使得吴城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不仅可直达江西省内各地,还能经鄱阳湖汇入长江。自汉晋以来,一直在中原南北官道(鄱湖—赣江—大庾岭—北江)的水运码头。

宋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吴城镇的客货运量急剧增长,逐渐崛起为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以及海产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商埠和交通枢纽。史称为“西江巨镇,拔起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明天启以后,吴城镇前后河街店屋千数,鳞次栉比,石板路纵横交错,人涌如潮,比肩接踵。晋、徽、江右等商帮纷至沓来,江边码头、仓库货物堆积如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吴城进入鼎盛期,桨声日夜漫过吴城,口岸转输的经济功能已超过省府南昌,成为江西名镇,有“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千家店铺灯火通明,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商运的发达为吴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民间甚至有“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的俗语来形容当时的富饶景象。吴城“一镇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格局也逐渐形成。著名的街道有上街头、下街头、豆豉街、后河街、万寿宫等,其中以豆豉街最繁华,人们比之为南昌的“洗马池”。全镇有大小店铺上千家。

清晚期,吴城是江西木材外运的最大集散地,在“茶、木、盐、纸、麻”五大行业中,木材转运对吴城商业支撑的作用最大也是最长久,始终为“商品过境大宗”。

如今,吴城镇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发展起了生态旅游和候鸟观赏产业,成了一个充满生态魅力的商贸古镇。2019年,吴城镇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候鸟小镇”称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鄱阳湖白鹤保护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八省码头”——河口镇

河口镇,这座坐落于信江河畔的古镇,自古便是江西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从最初的“沙湾市”,仅有两三家店铺的农村定期圩场,到明万历十年(1582年)建镇定名,河口镇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技艺杂沓、舟车四出、商贾云集、五方杂处”的繁华市镇。河口镇开始进入以河兴商、以商兴街的大发展时期。茶叶,作为当时的主要贸易商品,从武夷山源源不断地运输至此,经过精细的加工后,再由河口镇装船启程,沿着水路抵达汉口,再穿越河南、河北、内蒙古,一路向北,最终运抵俄罗斯,抵达遥远的欧洲。这条长达13000多公里的商路,不仅见证了河口镇的商贸繁荣,更铸就了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传奇。

乾隆八年的《铅山县志》中,对河口镇的繁华景象有着生动的描绘:“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山巨观。”这段文字,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将河口镇的商贸盛况、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感受到河口镇的无限魅力。

在商贸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河口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建筑风格。现存的河口古民居群,便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缩影。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工艺,展现了河口镇人民的智慧和才华。每一座古民居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诉说着河口镇曾经的辉煌和沧桑。

沿河五百米长的明清古街上,层楼绵延不绝,鳞次栉比,散发出一种古老而典雅的气质。青石板路面上的道道车辙,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当年小镇繁荣的见证。镇内小河蜿蜒回转,一座座青石桥横跨两岸,为这座古镇增添了几分水乡的情调。沿江码头的碑石上,字迹历历可见,令人回想起当年“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杨,舟楫夜泊,绕岸灯辉”之盛。

如今的河口镇,虽然已不再是当年的商贸重镇,但那份古朴的风貌和历史的底蕴依然得以保留。这座古今交汇的商贸传奇与历史文化瑰宝,见证了江西地区商贸发展的历程。


编辑:冯智志

校对:朱翔

复审:刘伊

审签:涂远旻

热点
  • 热播视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6120190015

    举报电话:  0791-88111736    举报邮箱: media@jxcb.net

    Copyright © 2016-2024 jxcb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